影君子的獨立癮巷-骨灰談電影 - 陳普崴
看見台灣 耗資9000萬的紀錄片,紀錄的對象是一整個國家,以及地上的人。 如果你以為花錢進戲院看紀錄片只是在看會動的風景明信片,那你就錯了。 如果你以為這可以當作國高中地理課必看的教材式紀錄片,那你對了一半。
筆者差一點就要陷入錯之極矣的自以為,並且在影片開演十分鐘後,內心一路糾結到結束,直至離開戲院時,心念仍繫於片中的一景一物,以及活在這座島嶼上的,我們台灣人。
由於筆者是一個很沒有辦法長時間凝視非現場美景的人,我難以在悠揚的配樂與壯麗的山水景象間注視超過10分鐘,那會令筆者陷入昏昏欲睡。起初,片中空拍的美麗山水的確能讓人驚艷,但過沒多久,我便開始呵欠連連,內心不免擔心著:「如果要這樣一直介紹好山好水,那我真的會睡著……。」這倒不是我不屑於台灣特有的美景,純粹是個人的習癖。
然而,十分鐘的美好換來後續五分之四的反思,儘管是各種瑕疵與瘡痍,卻讓人頓時明瞭:「『看見』台灣,而非只是『看』台灣。」
「環保與開發的矛盾好像是永遠解不開的結……。」 片中由吳念真不疾不徐的口白作引導,一點一點的解說鳥瞰台灣時,其背後的「利益」與「救治」。各種產業對這塊土地的衝擊,產量數字同時也是人們取之於台灣這塊土地的數字。吳念真的旁白並不特別於煽情的呼喊甚麼、譴責甚麼,甚至,要求甚麼。他只是緩緩地告訴觀眾,「利益」與「環保」的拉扯下,我們究竟對這塊土地做了甚麼樣的舉動,才有片中所呈現的影像。
「這是台灣,如果你沒看過,或許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。」的確,或許有人樂於走訪名勝古蹟,吃遍各地美食,卻沒有人可以像這句略為無奈的話語中所描述的「站得高」來看見台灣。
(導演:齊柏林)
看見地下水的超抽令西部地層下陷了兩公尺。 看見山地被砍伐後栽植淺根經濟作物。 看見消波塊取代珊瑚礁包圍台灣海岸。 看見嚴重的走山,看見縮小的河川,看見建商蓋了又蓋的高山建築、民宿,和溫泉旅館。 看見工業廢水染黑、染紅,或是染黃了河川。 看見被汙染的河川長驅直入住宅區。 看見過量開採的砂石被外銷,看見短暫的經濟數字將台灣掏空。
最感傷的,莫過於看見那些向攝影機快樂地揮手的,地上的人類。 看見我們對這塊土地的無知與傷害,看見自己是結構中的一員,然後當片尾的主題曲娓娓唱出那十個字時,筆者頓時以身為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類,感受到一股十分複雜的心情。
「拿的那麼多,還的那麼少。」
霎時流下,於心有愧的淚水。
不必預設這部片會試圖教育觀眾甚麼,也不用特意爭論紀錄片的旁白客觀與否,更無須抨擊影片有無採取唱高調的姿態,或評論,或暗諷,或高高在上地譴責。
只需要問一問自己,看完這部片時,第一時間令你思考的是甚麼? 如果令你思考的是影片本身,而非主角的遭遇,那麼,你並沒有看懂這部電影。如果你開始思考關於主角的任何有關人事,那很好,因為你已經真正看見。
「拿的那麼多,還得那麼少。」這句歌詞將長駐筆者的心頭。
-影君子的獨立癮巷-骨灰談電影 - 陳普崴
|